工業互聯網是全球第四次生產力變革至關重要的基礎設施,是實現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戰略的關鍵。無論中國制造2025、黨的十九大報告,還是國家十三五規劃、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都要求“加強工業互聯網設施建設、技術驗證和示范推廣,推動‘中國制造+互聯網’取得實質性突破”,“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這為我市加快構建工業互聯網生態體系提供了歷史機遇。
工業互聯網應用生態的創新發展
“互聯網+智能制造”工作已經拉開帷幕。為貫徹落實國家《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多家云平臺已經上線,云平臺服務資源初具規模。利用智能制造專項資金補貼企業智能化升級改造工作,對于業務系統向云端遷移示范的,最高補貼50萬元,或者向制造企業發放5萬元的政府補貼代金券,鼓勵他們以較低成本快速具備信息化能力。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上云上平臺,主動購買云服務產品,以節約機器維修時間、提高設備使用效率等。
工業互聯網應用生態存在的問題
完善工業互聯網應用生態、實現全球領先任務,任重而道遠。
1.發達國家正在不斷強化企業間的跨領域合作。AT&T、思科(Cisco)、通用電氣(GE)、IBM和英特爾(Intel)等企業創立美國工業互聯網聯盟(IIC),打破技術壁壘,加強數據、網絡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聯合試驗與協同研發,共同開發工業產業領域等網絡應用空間,促進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融合。此外,德國工業4.0平臺吸收了大眾、西門子等大型制造企業,法國成立了包含工業領域和IT領域的未來工業聯盟。
2.發達國家之間的跨國合作在不斷強化,美國工業互聯網聯盟在2016年的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正式對接德國工業4.0平臺,美國信息技術優勢與德國高端制造的制造優勢形成互補,此外,法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企業也主動加入美國工業互聯網聯盟。
3.工業互聯網應用生態存在諸多短板,比如現有網絡支撐能力不到位,用網費用較高,部分地區網絡信號較弱;工業互聯網技術產品供給不足,國外軟硬件產品價格昂貴甚至存在限制,部分國產軟硬件系統不能滿足企業需要;產業協同支撐能力不夠;產業推廣應用條件不成熟,企業轉型升級成本較高、部分企業轉型升級意愿不強;工業軟件人才尤其是跨領域、復合型人才匱乏等。
加快構建工業互聯網應用生態
在德、美、日等制造強國普遍處于探索階段、技術標準尚未成熟之前,我市要緊緊抓住戰略“機遇期”,加快形成“中國技術”和“中國標準”。
1.創新互聯網企業與制造企業合作發展新模式。使用物聯網技術,采集制造業生產、研發、管理等過程的所有數據,通過移動通信技術把海量數據放到云端,然后發揮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邊緣計算、數字孿生、區塊鏈和網絡切片等信息技術優勢進行優化,創新政產學研合作的資本化新模式,從而產生“新的業態、新的模式和新的產品與服務”。
2.改造提升工業互聯網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并提速降費。加速推進“寬帶中國”戰略,開展工業企業內網網絡改造建設,促進NB-IoT、TSN等新技術落地應用。改造提升企業外網網絡基礎設施,擴大商用5G基站規模,使企業外網網絡基本具備IPv6支持能力,以滿足制造企業開展創新業務的網絡需求。開展提速降費工作,降低工業企業用網成本。
3.搞好平臺建設,推動封閉式創新走向開放式創新。首先發揮我市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作用,匯聚互聯網企業、制造企業等國內外資源要素,推動云平臺服務商等提供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支撐服務。其次,加快發展特定行業特定場景的工業軟件和工業APP等無線互聯網工具,優化研發設計、工藝過程并進行供應鏈管理。最后,效仿安卓生態,建設軟件開發云等特色服務平臺,為互聯網企業與制造業的跨界合作提供生態支撐,從封閉式創新走向開放式創新。
4.制定數據資源流通共享的“中國標準”。德國正在建設工業數據空間(Industrial Data Space),為數據代理交換與數據遷移應用提供解決方案。德國工業4.0平臺與美國工業互聯網聯盟、法國未來工業聯盟、意大利經濟發展部等國家平臺,開展關于工業互聯網數據資源國際標準問題的合作。因此,我市工業互聯網應用生態建設,需要實現制造資源的標準化,同步制定數據資源流通共享的標準規范,以搶占工業互聯網發展的戰略“窗口期”。
5.建設國家級網絡安全大腦。工業互聯網發展具有開放、跨域、網絡互聯等特征,打破了以往權責清晰的生產邊界,帶來了更為復雜的數據信息安全問題。美國發布《物聯網安全戰略原則》《云計算重點領域安全指南》等文件,德國工業4.0平臺發布《工業4.0安全指南》《跨企業安全通信》《安全身份標識》等文件,推進工業互聯網信息安全、云安全等安全保障工作。因此,我市工業互聯網應用生態建設,需要在工信部的統籌指導下建設國家級的網絡安全服務機構,提升工業互聯網數據資源的安全防護水平。
6.建設“工匠型”工業互聯網人才隊伍。工業互聯網是新一代通信技術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形成的新業態與新模式,對專業技術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勞動者需要具備工業運營、數字化軟件、人機交互、機器運維、跨界協作、危險事件感知甚至系統集成等多種新操作技能。基于此,我市需要在培養復合型科技人才的基礎上,積極引進海外高層次領軍人才或者團隊,同時推進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職級晉升制度,為工業互聯網技能人才提供充足的發展空間和可預期的上升通道,建設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復合型工業互聯網人才隊伍。
推薦閱讀
思普云工業互聯網平臺構架